尖端科技軍事圖庫
 尖端科技軍事圖庫 > 
搜尋: (包含「155mm榴砲」)
繼續搜尋 重新全部搜尋 目錄 照片
 
目錄 符合2筆
說明:2008年6月9日,陸軍第十軍團58砲兵部隊於台中縣清水鎮番子寮進行年度重砲實彈射擊訓練,依序由M110A2 8in(203mm)自走砲、155mm榴砲及M109A5自走砲各12門,進行海上目標射擊,展現砲兵部隊強大火力與反舟波精準射擊能力。  
說明:美國於1953年軍援M114給我國,目前仍是步兵師的一般支援火力,民國65年聯勤仿製美造M114A1榴砲,推出65式榴砲,是目前我國自製最大口徑的火砲。  
頁碼:[1]  
 
照片 符合20筆
圖說:M109A5是M109自走砲改良計畫中改良幅度較大的,其重點之一為延伸M109的打擊範圍──射程。在延伸射程方面,M109A5改用改良自M185的M284榴砲,雖同為39倍徑,但M284的砲管耐磨性較佳,擁有較長的壽命,使用M203A1彈底吹氣彈(BB)時,可達30km的最大射程。圖為陸軍十軍團2008年6月在台中清水砲兵基地參加射擊操演時,準備射擊操演的M109A5自走砲使用的155mm榴砲彈及藥包。  
圖說:M109A5是M109自走砲改良計畫中改良幅度較大的,其重點之一為延伸M109的打擊範圍──射程。在延伸射程方面,M109A5改用改良自M185的M284榴砲,雖同為39倍徑,但M284的砲管耐磨性較佳,擁有較長的壽命,使用M203A1彈底吹氣彈(BB)時,可達30km的最大射程。圖為陸軍十軍團2008年6月在台中清水砲兵基地參加射擊操演時,準備射擊操演的M109A5自走砲使用的155mm榴砲彈及藥包。  
圖說:美國於韓戰後(1953年)軍援M114給我國,目前仍是步兵師的一般支援火力;民國65年(1976)聯勤仿製美造M114A1榴砲,推出65式榴砲,這也是目前我國自製最大口徑的火砲,目前與M114均服役於陸軍砲兵單位中。65式榴砲採M1A1砲身、M1A2砲架及M6A2制退機構,於1980年開始量產,配屬步兵師,此砲原本命名為65式,但自1983年國防部頒訂「國軍研製武器裝備命名準則」後,成為T65式155mm榴砲。  
圖說:美國於韓戰後(1953年)軍援M114給我國,目前仍是步兵師的一般支援火力;民國65年(1976)聯勤仿製美造M114A1榴砲,推出65式榴砲,這也是目前我國自製最大口徑的火砲,目前與M114均服役於陸軍砲兵單位中。65式榴砲採M1A1砲身、M1A2砲架及M6A2制退機構,於1980年開始量產,配屬步兵師,此砲原本命名為65式,但自1983年國防部頒訂「國軍研製武器裝備命名準則」後,成為T65式155mm榴砲。  
圖說:新加坡陸軍飛馬155mm輕榴砲2005年底問世,是新加坡陸軍、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和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聯合開發,其正式名稱為新加坡輕型榴砲,研發單位則依其特性稱其為「飛馬」。該砲配有39倍徑155mm砲管,可射擊北約標準155mm砲彈以及各類先進砲彈,最大射程達30km,設於砲座後方的半自動裝彈機使其具備頭24秒突射3發砲彈的能力,持續射速為每分鐘4發,連續射擊30分鐘則為每分鐘2發,由於緩衝系統及砲口制退器的效能優異,飛馬的後座力大約只有同級火砲的1/3。  
圖說:新加坡陸軍飛馬155mm輕榴砲2005年底問世,是新加坡陸軍、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和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聯合開發,其正式名稱為新加坡輕型榴砲,研發單位則依其特性稱其為「飛馬」。該砲配有39倍徑155mm砲管,可射擊北約標準155mm砲彈以及各類先進砲彈,最大射程達30km,設於砲座後方的半自動裝彈機使其具備頭24秒突射3發砲彈的能力,持續射速為每分鐘4發,連續射擊30分鐘則為每分鐘2發,由於緩衝系統及砲口制退器的效能優異,飛馬的後座力大約只有同級火砲的1/3。  
圖說:新加坡陸軍飛馬155mm輕榴砲2005年底問世,是新加坡陸軍、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和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聯合開發,其正式名稱為新加坡輕型榴砲,研發單位則依其特性稱其為「飛馬」。該砲配有39倍徑155mm砲管,可射擊北約標準155mm砲彈以及各類先進砲彈,最大射程達30km,設於砲座後方的半自動裝彈機使其具備頭24秒突射3發砲彈的能力,持續射速為每分鐘4發,連續射擊30分鐘則為每分鐘2發,由於緩衝系統及砲口制退器的效能優異,飛馬的後座力大約只有同級火砲的1/3。  
圖說:新加坡陸軍飛馬155mm輕榴砲2005年底問世,是新加坡陸軍、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和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聯合開發,其正式名稱為新加坡輕型榴砲,研發單位則依其特性稱其為「飛馬」。該砲配有39倍徑155mm砲管,可射擊北約標準155mm砲彈以及各類先進砲彈,最大射程達30km,設於砲座後方的半自動裝彈機使其具備頭24秒突射3發砲彈的能力,持續射速為每分鐘4發,連續射擊30分鐘則為每分鐘2發,由於緩衝系統及砲口制退器的效能優異,飛馬的後座力大約只有同級火砲的1/3。  
圖說:新加坡陸軍飛馬155mm輕榴砲2005年底問世,是新加坡陸軍、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和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聯合開發,其正式名稱為新加坡輕型榴砲,研發單位則依其特性稱其為「飛馬」。該砲配有39倍徑155mm砲管,可射擊北約標準155mm砲彈以及各類先進砲彈,最大射程達30km,設於砲座後方的半自動裝彈機使其具備頭24秒突射3發砲彈的能力,持續射速為每分鐘4發,連續射擊30分鐘則為每分鐘2發,由於緩衝系統及砲口制退器的效能優異,飛馬的後座力大約只有同級火砲的1/3。  
圖說:新加坡陸軍飛馬155mm輕榴砲2005年底問世,是新加坡陸軍、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和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聯合開發,其正式名稱為新加坡輕型榴砲,研發單位則依其特性稱其為「飛馬」。該砲配有39倍徑155mm砲管,可射擊北約標準155mm砲彈以及各類先進砲彈,最大射程達30km,設於砲座後方的半自動裝彈機使其具備頭24秒突射3發砲彈的能力,持續射速為每分鐘4發,連續射擊30分鐘則為每分鐘2發,由於緩衝系統及砲口制退器的效能優異,飛馬的後座力大約只有同級火砲的1/3。  
頁碼:[1]  2  
版權所有 © 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電話:(02)2760-2867
地址:台北市南京東路5段59巷30弄20號7樓 傳真:(02)2753-4868
本站代管於邁林網頁設計公司虛擬主機